这一期算是南瓜月特辑了,回过头来才发现,南瓜月的特色怪物居然不多。
本篇内容有部分严肃内容,且部分配图较为吓人,各位谨慎观看
直接开始吧
1.稻草人全家桶
先说一下为啥要放这张图。
这张图的稻草人戴着盖伊福克斯的面具。而盖伊福克斯则可以认为是v字仇杀队的原型,其面具形象至今仍然被指代反抗的英雄。
盖伊福克斯这位老兄,可是企图在1605年英国议会开会期间,炸掉整个上议院,顺便杀了所有议员和国王。换成现代那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拜登在白宫正琢磨要打什么牌的时候,你开着挖掘机就进白宫了,完事fbi问你想干嘛,你说了句maga
盖伊福克斯
那么,来谈谈稻草人。
稻草人这东西的由来就离谱,最早的稻草人实际上是来自三国时期的草船借箭。
而关于稻草人在恐怖领域上的出现,则是后来的事情。
首先,得归功于万圣节这个节日,稻草人才有了大放异彩的机会,这个我会在之后的小boss中细讲。
1941年,《世界精选漫画》中,稻草人作为反派形象出现,之后地位一路飙升,成为了dc旗下的反派之一。
在1981年,恐怖电影《稻草人的夜晚》上映,算是开启了稻草人恐怖电影的先河吧。但说实话,把这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甚至成为邻居好友的怪物塑造成恐怖角色......效果不算太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稻草人在影视界的出身可谓“拉中拉”,第一部出现其身影的电影居然是部b级片。
不过作为配角,稻草人也算是参与过“大制作”了。在1900年小说《奇妙的奥兹男巫》第一部《绿野仙踪》当中,稻草人作为女主多萝西的伙伴之一,参与了冒险的全过程。后来在1939年的真人电影中,首次亮相。
!一点点预警!
这一版本的多萝西居然是朱迪·嘉兰扮演的......真好看。
扯远了,实际上我们从海报就能看出来,稻草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恐怖形象,其麻袋和帽子的特征可以被无限抽象化,最后以“人”的形象被展示出来。
那么,为什么这个经典形象却没有经典的呈现呢?
这其实真的是个很矛盾的事情,稻草人的设计几乎就是为了恐怖片而生——常见,恐怖谷,有反差感,可修改元素多。可恐怖片就是不喜欢用它。
我想了想,有粗略看了一下几部目前有的稻草人电影,如1995年的《猛鬼夜惊魂》1988年的《恶灵稻草人》以及日本的《案山子》(这部片的剧本是伊藤润二,可惜电影拉跨)。
发现基本上所有的编剧,一提到稻草人,那就是诅咒,不管是人变稻草人还是稻草人复活,问就是诅咒。而且这些稻草人电影都有个很明显的特征——格局不大。
稻草人的形象确实难以跳脱出田野乡村和偏远传说这两个概念,这也就是局限它不能变得更“威猛”的原因所在。设计者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说法把稻草人弄活,与其花大篇幅讲邪恶科学家做实验,不如直接把这个担子丢给下诅咒的女巫。稻草人如果到了城市,那可能就活不了多久了,所以只能困在乡村。
并且,在受害者的设定上,稻草人形象也有个很大问题。那就是原生农民基本上不会遭殃,死的都是城里来的,因为各种城里人的作死而导致稻草人复活,最后自己嗝屁,这就是典型的套路。这也就导致了稻草人电影“城乡结合部”味道浓郁。
估计在未来,稻草人电影只会越来越少,就像道士和僵尸一样,终究会被资本所放弃。
最后一提,在最早万圣节的雏形中,稻草人并没有复活成为怪物,而是在之后的文化演变过程中才成为了万圣节的象征之一。
2.胡闹鬼
胡闹鬼的形象起先我将它定义为“恶灵”“幽灵”,但查阅wiki之后,才发现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代表。
wiki中的描述是:典型的传说中的胡闹鬼(poltergeist)会用其能量控制、使用家具和其他无生命物体,并用它们来攻击
而早期的美国恐怖电影也将其作为一个典型形象而推广上银幕。
1982年《鬼驱人》上映,而本片的原名实际上就叫poltergeist,用来指片中的胡闹鬼形象:“吵闹,恶作剧,驱赶人类,本身是灵体”
而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胡闹鬼的地位实际上非常高。
18世纪的德国,发现了一种物理现象:波尔代热斯现象。这种现象既是我们俗称的闹鬼,其通俗翻译为“吵闹鬼现象”
吵闹鬼现象和胡闹鬼所体现的特征如出一辙,都是移动物体,恶作剧。而这种现象至今没有准确的科学解释。
而在我看来,这一现象作为胡闹鬼的起源未尝不可,胡闹鬼只是一种现象的结合体,而并非某些特定的形态。
而借着吵闹鬼的形象,我们来谈谈为啥幽灵总是披床单
算是把之后的幽灵怪物提前放到这里谈了。
在泰拉瑞亚中,我们打败肉山后跑去砸祭坛,每砸一次就会有一只幽灵出来。而在1.4中,这种刨坟的设定则延申到挖墓碑会出丧尸(印象里有几率出幽灵,有段时间没玩,忘了。)
刨坟砸祭坛出幽灵我们可以理解,就是打扰人家睡觉了。可为啥幽灵总是披着床单呢?
首先,必须说明,可考的文献中,并没有提及这也形象的起源,所以只能做猜测。
剩下,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来谈谈生死,觉得伤感或是害怕的兄弟请下拉至下一个加粗字体。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有对死者下葬的详细礼仪描述。
在《礼记・丧大记》中的描述是:
始死,迁尸于床。妩用敛袅,去死衣。小臣楔齿用角栖,缀足用燕几。君、大夫、士一也。管人汲乳不说橘,屈之四人抗袅,尽阶,不升堂。授御者,御者入浴。小臣御者二人浴。巾,姬用浴衣,如它日。浴水用盆,沃水用抖。浴用缔小臣爪足。洛徐水弃于坎。其母之丧,则内御者抗袅而浴。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差沐于堂上。君沐粱,大夫沐樱,士沐粱。甸人为坚于西墙下,陶人出重高气管人受沐,乃煮之。甸人取所彻庙之西北厢薪气用篓之。管人授御者沐,乃沐。沐用瓦盆,姬用巾,‘如它日。小臣爪手剪须。濡灌弃于坎。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气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设床擅第,有枕。含一床,袭一床,迁尸于堂又一床,皆有枕席,君、大夫、士一也。
在《仪礼》的《士丧礼十三》一篇中,对于丧礼前的准备是这样的:
士丧礼。死于适室,幠用敛衾。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扱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复者降自后西荣。
楔齿用角柶。缀足用燕几。奠脯醢、醴酒。升自阼阶,奠于尸东。帷堂。
乃赴于君。主人西阶东,南面,命赴者,拜送。有宾,则拜之。 入,坐于床东。众主人在其后,西面。妇人侠床,东面。亲者在室。众妇人户外北面,众兄弟堂下北面。
各位可以看看丧大礼的全文,因为我接下来要谈一些全文的内容,由于篇幅限制我这里不好全部放上来。
在普通人葬礼的准备期间,最开始的两个步骤都是“打开嘴巴插入筷子为之后的塞入饭团做准备”和“沐浴更衣,与生前洗漱一样”这两段可以在上文的引用中看到。
而到了后续的程序,小敛。则开始讲究起了穿衣这一步骤,这也是我们要重点谈及的。
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苇席。小敛:布绞,缩者一,横者三。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皆一。衣十有九称,君陈衣于序东;大夫士陈衣于房中;皆西领北上。绞紟不在列。大敛:布绞,缩者三,横者五,布紟二衾。君大夫士一也。君陈衣于庭,百称,北领西上;大夫陈衣于序东,五十称,西领南上;士陈衣于序东,三十称,西领南上。绞紟如朝服,绞一幅为三、不辟,紟五幅、无紞。小敛之衣,祭服不倒。君无襚,大夫士毕主人之祭服;亲戚之衣,受之不以即陈。小敛,君大夫士皆用复衣复衾;大敛,君大夫士祭服无算,君褶衣褶衾,大夫士犹小敛也。袍必有表,不禅,衣必有裳,谓之一称。凡陈衣者实之箧,取衣者亦以箧升,降者自西阶。凡陈衣、不诎,非列采不入,絺绤纻不入。
上文可以看到,在小敛前,死者还未穿上寿衣,只是先铺好用于包裹尸体的布带,其布带的规格和材质,根据“国君,诸侯,大夫,士,庶民”的等级息息相关。这一步距离小敛结束以及下葬还有一段时间,这是我要提取出来的部分,这里先不谈,先谈完整个葬礼。
在小敛结束后几天(这里我没看到详细记载,但原文有线索)便是大敛。大敛便是将尸体装入棺材,为葬礼仪式的最后一部分。
君于大夫、世妇大敛焉;为之赐则小敛焉。于外命妇,既加盖而君至。于士,既殡而往;为之赐,大敛焉。夫人于世妇,大敛焉;为之赐,小敛焉。于诸妻,为之赐,大敛焉。于大夫外命妇,既殡而往。
这里提到了,国君参加下属葬礼一般是大敛,只有特别赏脸的,才会参与小敛。
而我们这里最关心的穿寿衣部分,则是发生在小敛前到小敛结束之间,一般为小敛的收尾部分,也就是准备仪式的第二天。
在第二天的清晨,确认死者真的没办法“招魂而归”后,解开身上的裹尸布,换上寿衣。
我们要谈的,便是这裹尸布。
我之所以用《礼记》来做参考,是因为我找不到可考的,西方关于使用裹尸布用于葬礼的文献。
只有一种说法是:“十三世纪时,人们用亚麻布,在下葬前包裹尸体。选择一个白色的裹尸布是象征人在去到那边之前,内心的安详平静,和智慧。”
这一点和《礼记》中对于裹尸布的描述不谋而合。
我们总是希望死者在死后能得到永久的安宁,所以蒙蔽他们看向尘世间的眼。我们希望他们不带有遗憾,所以所认识的人,所知晓的人,带着沉重的心情相聚堂前。我们希望他们回归自己最原本,最圣洁的模样,所以我们用白布裹住他们的尸体。
回到现实,在现如今的宗教中,“犹太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对于死者的态度仍然是穿白色裹尸布和白色寿衣。
那么我们的疑惑就解开了,幽灵作为一种“亡灵”的产物,是一种原始设定只有被惊扰才会现身的存在。出现的形象必然与死者相关。
可尸体死后会腐坏,而幽灵若是要让人感觉遥远,就不能被人所触碰。这时候,裹尸布便被具象化出来了,看似轻飘飘的布料裹着人的灵体,勾勒出他生前的模样,最后飘荡在惊扰者的面前。
而这种经典的形象,我们可以在许多美式作品中找到,例如经典的《鬼马小精灵》,《精灵旅社》。甚至在游戏《吃豆人》中担任反派。(关于吃豆人这类早期游戏,各位可以看看纪录片《剑指高分》,若是按照影响力来看,吃豆人可能算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爆款游戏)
鬼马小精灵中半透明的塑造方式
这里推荐一部电影,《鬼魅浮生》,利用这种传统的幽灵形象,来表达出影片的内核。(不是恐怖片)
3.无头骑士
无头骑士的起源在整个南瓜月事件中不算早,但却是少数拥有明确起源的怪物之一。
1820年《沉睡谷的传说》出版,这个永远在寻找自己头颅的骑士正式杀入了文学舞台,并在后世留下了一个鲜明的印象。而小说描写的时间则是1790年。
而之所以会将无头骑士和万圣节联系在一起,则是来源于一个英格兰传说。
传说一个万圣节的夜晚,一个穷青年在沉睡谷遇到无头骑士并被其追赶,情急之下青年拿起手中的南瓜灯套在无头骑士的脖子上才幸免于难。
而在英格兰神话的传说中,无头骑士曾经被普遍看作是丰收的象征,是凯尔特神话体系内丰收之神的化身。这样看来,无头骑士的来源似乎更早。
我在对比了小说与传统神话之后,比较认为的是传统神话作为起源更加合适,两者其特征都很类似,但唯一不同的是小说中的无头骑士是独立战争时期的产物,而英格兰神话中的无头骑士则只是单纯的骑士。其骑士一词也更贴近英格兰。
在影视上,1999年电影《断头谷》改编了英格兰传说,将其搬上荧幕,无头骑士的形象从此多了杀戮和血腥的色彩。(原先的传说中认为虽然收割灵魂但并不主动攻击,其本质上是怪物还是神一直不能定论)
而在官方的wiki解释中,形象则是参照了小说《沉睡谷传说》
因此,实际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传统民间故事被再创造成了小说,而小说则让故事传播于世,后来的电影更是定下了人物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断头骑士的形象在文化作品上的呈现还挺多的,今年的电影《绿衣骑士》中,就有关于此的塑造。
无头骑士与我们先前谈论的任何一种怪物都不相同,它的出身就决定了这个怪物注定不是杂兵,最次也是精英怪。
骑士文化的内容太多太杂,这里我不细谈,且我查阅的资料里,对于断头骑士也没有特殊的说明。如果你们想看的话,后续我会专门拿一期出来谈谈骑士文化在游戏中的延申。
各位也不要相信骑士雕像和骑士死因有关系这个说法,实际上没联系的,我在这里给各位放一个考究的原文。
骑士雕像和死因是否有关
4.地狱犬
地狱犬作为一个熟悉的名称但不熟悉的形象,一直被我们认知着。wiki的解释中也是“参考了民间传说中的地狱犬”
按照其一个头的形象,我们可以将经典的形象地狱三头犬给筛选掉。(希腊神话大哭)
较为出名的传说,是罗马尼亚的民间传说。相传他们是地狱的看门者,到了夜晚便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墓地里,啃食刚入土的尸体,如果发现人类,它首先会袭击人类两次,第三次出现时看见它们的人都会死。
作为影响,其地狱犬形象成为了《福尔摩斯探案集》里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的原型。
而关于地狱犬的电影实际上很少,能找到的较早的应该是2009年的《地狱犬》
我印象里,爱手艺的恐怖小说中也有提及类似的形象,1931年的作品《暗夜呢喃》中,提到了一种类似狗与狼的形象——廷达罗斯之猎犬。而这个形象并不是爱手艺的原创,而是弗兰克·贝克纳普·朗在1929年出版的小说《廷达罗斯之猎犬》中创造的,后被爱手艺承认并且使用。并且在后来林·卡特的作品《跨越时间的疯狂》中也有所出现。
5.哀木以及其小弟树精
哀木的官方解释很有意思,其名字的双关语指的是男性的晨bo现象
我找了《林中小屋》的背景故事,其中有一个未命名的树妖,其特征描述是“无叶的,移动的树”,这似乎很副和哀木的现象设定。
而这个树妖的形象,实际上则是参考了1981年电影《鬼玩人》
我找了其他关于树妖的来源,但几乎都没什么可考的地方。
若是一定要找到其源头的话,我认为其形象起源应该是来源于“女巫”
在16-17世纪,欧洲有了一股疯狂的女巫运动,为了杀死女巫,他们大肆搜捕,然后将其烧死。
死后的女巫可以重生,而树作为造成她们死亡的间接宿主,是不是也会被蒙上恐怖外衣?
但似乎有个更加靠谱的起源。
在公元772年,发生过一起“女巫与上帝”的争端。
查理曼大帝登基后的第二年,收编攻打各个部落,而在征讨萨克森时,战争陷入了僵局。
萨克森的传统信仰中,女巫崇拜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几百年来,一代一代女巫在神树“伊尔明苏尔擎天柱”下向族人传达上天的旨意,这是他们最传统的信仰。
而查理曼大帝将《圣经》给予他们时,却被他们无情抛弃,于是他决定暴力处理这件事情。在之后的30年间不断冲击萨克森部落,最后的战斗中,他将女巫绑在他们信仰的神树上,将其烧死。
所以女巫这玩意和树妖多半是基督教传教时候的丑化延申,其神树作为敌方的象征,自然会被丑化,在之后的文化作品中和女巫结合成为反派也情有可原。
只能说起源不可考了,但对于后世文化作品的影响可谓是十分深远,包括但不限与《指环王》,克苏鲁神话中的《姆巴瓦树人》,《猫和老鼠》,甚至我国的动画《妖树与松鼠》
若是利用“树人”这一词作为线索去参考,倒是可以找到一种同名的皮肤病(有点恶心就不放图了)。但这种皮肤病是人变得像是树,而不是树抽象出人的模样。
只能说这个形象,奇幻类文艺作品的最爱啊,要小姐姐就放树妖,要恐怖就放妖树。
6.南瓜王
之所以把南瓜王放在最后讲,因为他实在是太有牌面了。
正如它的名字Pumpking是Pumpkin(南瓜)”和“King(国王)的混合体。南瓜王的形象可以说也是一个混合体,混合了其万圣节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南瓜,镰刀,宗教意味的斗篷。
作为一个原创怪物,南瓜王身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它的南瓜头了,而这个南瓜头我则认为是经典的“南瓜杰克”
南瓜杰克是南瓜灯的传说由来,其内容很有意思。
传说因为爱尔兰一个名叫Stingy Jack的人戏弄了恶魔,死后天堂和地狱都不收留他,他手提着用萝卜做的灯笼四处游荡。成了被诅咒的幽魂的象征。
后来爱尔兰人就用马铃薯,大头菜或是萝卜做成灯笼来效仿这一行为,用以吓跑那些幽魂,在1840年代随着新移民来到美洲大陆,他们发现比白萝卜更好的材料,那就是南瓜;因此所看到的杰克灯通常是南瓜做的了。
那么,这样一个传说是怎么和万圣节扯上关系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万圣节的起源。
万圣节本源上是宗教祭祀。英语是All Saints Day,亦称“诸圣瞻礼”,其来源有两个,一个满是宗教意味,一个则贴近生活。
满是宗教意味的来源是:欧洲的基督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圣徒之意。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
而贴近生活意味的则很简单:万圣节本质上是庆祝丰收的节日,而民众相信在这一天,他们信仰的死神会把死去的恶鬼放出来以投胎到处女体内作为他们的惩罚。农民们很惧怕,便点起灯来严密监视其恶鬼。
因为其宗教意味浓厚,实际上在早期的欧洲,万圣节的活动是坐在教堂里讲鬼故事吓人。
而之所以万圣节会和南瓜扯上关系,主要原因还是人群和地域的关系,万圣节的主要受众是爱尔兰人,之后才出现了美洲移民,而南瓜杰克的本源则是来源于爱尔兰传说。
至于南瓜王的形象也很简单,镰刀代表秋天的象征,衣服则是恶灵,地狱,宗教的混合体。
这家伙倒是基本上没有在后世中有文化作品的延申,这一点我倒是挺奇怪的,只有南瓜头偶尔出来做个背景板。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圣诞夜惊魂》中,南瓜王子也叫jack,说实话他的头看上去更像是骷髅
非常推荐的电影,场景美术很有味道
南瓜月特辑到此结束,今天下午可能会再更一期雪人军团的
最后,希望各位多多评论关注转发。有希望讲的怪物请留言在评论区,后续我在更新完后会讲的。
顺带一提,我看你们是不是对中式恐怖挺感兴趣,我在考虑要不要专门拿一期出来谈谈中式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