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盒
游戏玩家的必备应用
立即下载
扫码下载小黑盒APP
发现游戏 分享快乐
毁灭与重生的哲学猜想------浅谈游戏里的后启示录风格

‌在该文中我会与大家讨论游戏作品里的后启示录风格的发展历史、形成原因、文化内涵和人性变化。可能我所举例的游戏并非您心中的佳作,那么欢迎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消磨时间的最佳游戏# 

一、《圣经》之末,《启示录》

既然我们要讨论后启示录风格,那么首先我们就得先了解什么是启示录。

启示录即新约《圣经》中同名的一卷《启示录》,传说为耶稣门徒所写,在该文中作者预言了上帝带来的宗教审判,描绘了一场饥荒、疾病、大地震、洪水、干旱等巨大灾难同时发生的世界景象,给人类带来了无止境的痛苦,其书写的规模之大,笔下的磨难之深,让此前所有关于人类末日的话语都相形见绌,而也因此《启示录》中的可怕预言也就成为了人类最早关于末日的想象。

《启示录》中所描写的可怕劫难

《圣经》的另一卷《创世纪》中的6-9章书写了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上帝看着自己创造的人类滚雪球般繁衍的越来越多,人性的罪孽也也在世间暴露无遗,愤怒的上帝决定把人类全都毁灭殆尽,而只有诺亚在这场灾难中被赦免,在上帝的指示下诺亚建造的诺亚方舟带着地球的一众物种躲避了上帝降下的灾难,并在灾难结束后带领着上帝的旨意在地球繁衍生息。而诺亚在毁灭之后的世界重新生活繁衍的故事也成为了最早关于后启示录世界的描述。

诺亚方舟

宗教学者称《启示录》为《圣经》中最晦涩难懂的一卷,再加上本人的学识短浅,故不在此多叙述《圣经》中的文化内涵,我们只讨论《启示录》带来的末日文化。


二、后启示录各类艺术作品的发展起源

《The last man》是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所写的一部小说,于1826年首次出版,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被瘟疫席卷后的世界,世界上的最后一个男人在这个世界中生存着。这部作品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末日即后启示录风格的小说,尽管在当年该书遭到严厉查禁,一直到几十年后的学术复兴才让这本书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但无论如何,作者所描述的后启示录风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开了通道。

1968年乔治·A·罗梅罗导演的《活死人之夜》开始上映,该片尽管不是第一部提到丧尸这个概念的作品,但影片中首次出现了丧尸啃咬后会引发感染的设定,为后来的丧尸电影与丧尸游戏等艺术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从此丧尸病毒引发的世界末日也成为了后启示录文化的主流之一。

1968年《活死人之夜》

末日风格rpg游戏《废土》(Wasteland)于1988年问世,其设定的背景为美苏争霸后爆发的核战争,虽然在当时游戏画面不过只是像素点组成,但在剧情的文字描述上把战后的内华达州形容成黄沙漫天,资源枯竭的世界,幸存的人类分成大大小小的帮派互相抢夺所剩无几的资源的同时又对抗着无处不在的变异者,首次给游戏界带来了“废土”的概念,即荒凉与斗争,给人们另一视角品析战争末日的方向。

《废土2》中荒凉的战后世界

此后相关题材的电影、文学与游戏大都是沿着这些老前辈定下的模子开发后启示录风格的作品,他们将故事的时间线改变,将感染的病毒进一步夸张化,将战争的风暴扩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把末日描绘得更加凄惨与真实。虽然降下的世界劫难多种多样,但唯一不变的是人类永远都在。


三、游戏里造成末日局面的原因以及背后的设定

人类的生命是脆弱的,我们所认为的世界末日即是自然生态严重失衡导致人口锐减,人类秩序被破坏,形成人性弱点赤裸裸暴露在大自然之下的可怕景象。造成这种局面的道路多种多样,但最后这些路全都会汇集在一起,即在劫难后中艰苦求生。

在该段中我会就后启示录世界的几个主要形成过程与背景设定进行浅析。


战争之后的世界核污染

该类末日设定为上世纪美苏争霸时期或近未来大国战争阶段投下核武器造成的末日局面,因为核污染的浓度极高和蔓延迅速,导致在战争爆发后的五十到一百年之后人类才从避难所中出到核浓度逐渐降低的地表上,而此时的地表饱受战争之痛,残余的核辐射躲藏在世界各个角落,未来得及逃入避难所但仍然幸存下来的人类成为了世界的土著与土匪,他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一切物品都被附上了一层辐射膜,许多变异物种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世界观。

《辐射4》里核战之后遭到严重破坏的城市

在战争的主要冲突场地,核弹爆炸的地方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皆被夷为平地,残骸躺遍千里,寸草不生,余下的幸存者想要穿越这些地方必须得穿戴厚重的防护服,保证自己在出现头晕目眩和幻觉的症状之前到达安全的地方。而在其他核污染相对没那么严重的地方,人类工程活动减弱,受到外界干扰减少的植物群肆意生长,掩盖了大部分人类工程造物,人类的痕迹逐渐被自然抹去。

由于战争来得猛烈,许多人类的重要科技产物未来得及搬入避难所,反而将一车又一车的武器弹药装进仓库里,导致了战争结束之后人类生活的科技水平倒退一百年,但武器装备水平却仍然保持战前的状态。

在游戏《辐射》系列里,将核战争后破败的场景与重新划分的人类势力之间的斗争刻画得淋漓尽致,因为失去了正规军的管制,在城市里数不清的帮派各自画地为王,他们或守在残破的大楼里,或用锈铁长木围起一道墙壁,这是他们报团生存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借此压榨其他幸存者的一种手段。而游戏里代表着正规军的钢铁兄弟会则凭借着战前的武器装备,在世界各地进行着他们自认为正义的行动,企图重新给美国建立一套新秩序。

《地铁离去》里的末日景象

在《地铁》系列里的主要阵营为俄罗斯,由于没有辐射系列里精心建造的避难所,为了躲避战争的人们只能蜗居在阴冷潮湿又黑暗的地铁站及防空洞里,尽管如此地表的核辐射仍然渗透到地下,幸存者一边与地下的变异怪物进行战斗,一边前往地表搜寻生存物资。由于地铁里人口相对密集,故掌握武器的人进行了集权专制来管理物资并不充裕的地铁站。在战前依靠巨大名望与雄厚资金躲入地铁站的名流政客在这里却活得如条狗一般。


资源枯竭引发的社会丛林法则

由于人类为了战争与发展过度开采地球资源,或外星势力的干预,导致能源枯竭而人口锐减的末日景象,此时的人类生存规则被重新推回到野蛮时代,即弱肉强食。荒漠化严重导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也是人类所要对抗的因素之一。由于土地退化严重,地球上大部分的牲畜和植物都无法生存,地表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地区沦为无人区,所剩无几的生命乐土掌握在几个专制皇帝的手中,由于幸存者的生存欲望远远超越了其他私欲,故专制者仅需一点点生活物质便可让他们为自己卖命,形成了类似宗教的狂热群体。故这种局面下的末日冲突多为生存资源争夺,几个群体头子为了获得更多的人口而彼此之间爆发战争,最终形成各个头目之间的物资相互弥补的局面。

《疯狂的麦克斯》里资源枯竭的澳洲大陆

该种末日景象下由于能源的枯竭,人类再无本事制造出新的物品,只能依靠末日之前的物品修修补补再用个几十年,故这些物品大都残破不堪,锈迹斑斑,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黄沙与废铁的废土风格,打架的时候直接破伤风附魔。

在《疯狂的麦克斯》里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这种废土风,在核战争之后引发的地球资源枯竭让身为独行者的主角卷入了与独裁者团体的冲突,他们驾驶着魔改又修补的燃油车驰骋在一望无际的黄沙上,为了争夺所剩无几的石油、水源、弹药等资源而展开斗争,少数心存良知的帮派成员为了追寻心中的绿洲而与主角一同踏上反抗的道路。然而只要人类的生活需求仍然大于地球的自然资源,这种斗争就永远也不会停息。

《无主之地》里废土与科技并存的世界

而另一款游戏《无主之地》也有类似的局面出现,尽管游戏里的主要发生地是外星球潘多拉,但潘多拉星球上也有一部分地区因为生存能源不足而陷入丛林法则的困境,并且《无主之地》里由于外星势力的介入导致游戏里的科技装备水平十分发达,智能机器人、电轨道炮等武器列满潘多拉废土,这些新元素的填充为废土风带来了另一种崭新面貌。


病毒感染引发的地球生态紊乱

病毒感染为后启示录风格的另一大主流,多为丧尸病毒爆发,自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首次提出丧尸病毒传播方法类似狂犬病的啃咬抓挠后,这种设定便一直沿袭至今,在当前的丧尸题材作品中也有反映。这些丧尸病毒的来源多为两种渠道,即人类推动和外来物质。人类推动一般为科学研究失败,导致无法控制的以人类为传播介质的超级病毒蔓延到城市中,在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内感染整个地球;外来物质多指未知生物源从外太空或未知环境进入到地球生物圈内进行循环作用,人类对于这种未知物质束手无策,短时间内大部分人类被感染或死亡。

丧尸病毒的爆发造成全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类死亡或感染,造成人类秩序崩塌,仅剩下不到百分之一的人类在苟延残喘的生存着。成群的丧尸依靠着猎食本能不断的屠杀着地球上的所有活物,造成地球生态圈严重紊乱,也因为丧尸对死物和植物无攻击欲望,所以失去了人类活动干扰的植物肆意的生长着,一路蔓延到城市中,形成了“城市森林”这种规则与自然并存的绝美场景,我猜这也是许多人迷恋病毒引发的后启示录世界的原因。

《最后生还者》里生长进建筑内的植物

尽管全球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幸存,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当这些人聚集到一起,各种社会矛盾统统在没有规则约束的人性面前暴露无遗。

在《最后生还者》中描述了被真菌病毒席卷后的美国,残存的居民仍然在政府军队的枪口下保存着可笑的秩序,但军队对于幸存者的需求仅限于劳动贡献和实验解析,许多民间组织开始脱离正规军的统治,打着反抗暴政的旗号跑到另一头干起同样无耻的勾当;相对而言没那么坏的火萤组织为了寻求解药大量解剖活人进行实验,一直到最后也没研究出个所以然来。

《最后生还者》中的病毒感染模式并非通过感染者直接感染,而是通过散落在空气中的孢子进入到人体内进行感染,并且感染者体内的寄生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繁衍,当繁衍过程进行到一定程度便会强化宿主的身体机能,是越活越强的类型。

《最后生还者2》里的感染者

而《行尸走肉》中的丧尸则是传统的美国牌丧尸,即行动缓慢,成群活动和爆头致死。由于丧尸对声音异常敏锐,故游戏中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开枪,主人公依靠着多年磨炼的近战体术利用斧头、撬棍、砍刀等武器对丧尸头部进行精准而致命的打击。


当然除了我上诉所讲述的几个原因外,还有宗教审判,外星势力入侵,自然灾害等原因,因篇幅有限故不多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


四、对末日中人性的探讨

末日之后的人类社会结构迅速崩塌,而新的秩序却仍远远看不到头,同时被旧规则约束住的人类带着对世界的愤怒肆意的发泄在其他幸存者身上。在幸存者身上多重矛盾同时存在,内心的良知和旧规则带来的原则底线仍未消散,面对生存与帮助并存的问题时往往飘忽不定,生存的强烈欲望要自己狠心,而人性出于对弱者的本能同情和旧社会所教导的良知却又要他把生存物资拱手让人,当事件的主人公做出决定后便会永远影响他今后在末日中的行事风格。

在个人与集体的矛盾上,出于对自我的保护,幸存者在对人对事上不会把内心所想全盘托出,在行动上保留后手,在思想上舍取有度,多个有相同心理幸存者汇聚一堂时便形成了行动上表面积极在背地里总盘算着怎么为自己抢夺更多生存物资,在末日中对幸存者残酷的优胜劣汰,存活下去的人往往都是老练的末日猎人。

由于人类对于生存的欲望大于一切,但同时母亲或者父亲对于孩子那刻入骨髓的保护欲却又与生存的欲望强烈冲突,故在末日作品里经常刻画一些父亲母亲在面对仅有一份的生存资源,向自己或者孩子的生存权做出选择,如果自己使用了这份生存权,让孩子在自己眼下死去则会形成心魔笼罩着整个人生;如果选择让孩子生存,则会让缺乏经验的孩子独自面对残酷的末日,这之后的遭遇让人无法想象。艺术作品通常通过这些直达人心的场景刻画简单粗暴的描绘出末日的残忍,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在最后的话

虽然有不少人喜欢这种后启示录风格,但我相信大家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毁灭的快感,而是喜欢作品里所刻画的破败与生机并存的场景,以及没有规则约束的自由。

最后即使作品中描述了许多可怕的浩劫,但其中心思想大都是在赞颂人类对磨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毕竟即使磨难多种多样,但人类永远都在,这也是我喜欢后启示录风格的原因之一。


#消磨时间的最佳游戏# 

展开阅读全文
打开小黑盒,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评论区
打开小黑盒,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