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召唤 战区#好久没更新了,最近有粉丝在催,所以这周抽空测了下数据,然后每天打打、试试不同的枪。得出一定结论了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这篇是大杂烩,对总体论述,希望耐心看完。先说配件的变化,再说枪。
(配置推荐会放在文末,懒得看分析可以直接跳到末尾)
瞄准镜(冷战)
首先强调几点:
- 瞄准镜的放大倍率分为镜内放大倍率和镜外放大倍率,两者不一定相等,本文主要强调镜内放大倍率;
- 所有光学瞄准镜的镜内视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扭曲(主要体现在边缘区域,因此越高的倍镜,就有越大的误差),以及会出现视差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瞄准镜晃动时出现的弧形黑边);
- 所有高于1倍的瞄准镜(全息,2倍,3倍等等)都会对后坐力有一定幅度的控制效果,一般来说,瞄准镜所带来的后坐力控制效果最好的是斜置复合式和SUSAT多重变焦,其次是狙击镜、4倍、3倍等等。
- 在设置的视野选项下,有一个“独立”与“受影响”的高级选项,而机瞄、红点、全息、2倍、3倍的放大倍率会受这个选项而变化。什么意思呢,如果是独立,那么瞄准镜该放大几倍就放大几倍;如果是受影响,那么低于3.25倍(不包含3.25倍)的瞄准镜以及机瞄的放大倍率会变小,比如VLK3.0就从3.8倍变为2.88倍(这个倍率是按照不开镜时为1倍的基准来计算的)。
主要改动是轴臂3倍、4倍和变焦2-4倍。镜内放大倍率统计如下:
以不开镜时视野内的物体长度作为基准,测量不同倍镜的镜内物体长度,换算出来的倍率。
神奇的一点是,3倍镜改完之后镜内放大倍率和没改的2倍镜一样,就很离谱。因此如果不适应这个改动的可以考虑用2倍。但大多数人应该还是会选择3倍。
具体如下,各位可以保存两张图片来回滑动,比较一下区别。
独立
受影响
既然3倍,4倍,2-4变焦都改了,剩下的2倍、1-10变焦、2-20变焦肯定迟早也会改。
消音器(冷战)
着重说一下这个。现在消音器加快开镜速度和跑射速度(加的幅度很小,不好测量),从-10%弹速变成+10%弹速,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射程-15%的debuff还是在的。因此并不是所有枪都无脑用消音器,消音器主要适用于开镜速度慢、跑射速度慢,但基础射程很远的枪——比如步枪、轻机枪等就很适合,而冲锋枪本身射程就很近,衰减也很厉害,除非是特别沉的枪,否则不是很推荐。
具体要举例的话,比如FFAR、XM4、AK这几把中近步枪,就可以使用消音+劫掠者枪托的组合,来大幅增加机动性。至于射程,由于步枪本身射程最少都是20m起步,即便是削减15%也还是比大多数冲锋枪要远不少,所以这一类步枪很推荐。
另外还有冲锋枪中的LC10(基础射程0-20-26,很优秀)、所有战术步枪(全距离不衰减,所以很适合)和所有轻机枪(本身射程很远,开镜较慢)都可以用普通消音器。
镭射(冷战)
只有狙击枪的改了。
稳定瞄准镭射和5毫瓦加快开镜速度。5毫瓦的加成幅度大概在20-30ms左右,比如ZRG上版本开镜时间最快是550ms(缠绕消+战斗侦查+蛇形外层),现在最快是525ms(缠绕消+战斗侦查+蛇形外层+5毫瓦)。
SOF和余烬视野点减慢开镜速度,增加瞄准稳定度。但稳定性加成意义不大。和16的战术镭射、稳定性枪托等配件不同,16的稳定性配件是减小晃动幅度,而17的是减小晃动速度但晃动幅度不变。一句话说,16的稳定性拉满基本就不晃了,17的该晃还是晃,只是晃得慢。
狙击枪
还是先强调几点:
- 在IW引擎中,武器的弹速随着距离会有不同程度的衰减。举个例子,ZRG的弹速衰减速度就比HDR更快。在大约500-600m左右这个分界线,低于这个距离时,ZRG弹速比HDR要快;高于这个距离时,HDR弹速比ZRG要快。(但其实这个距离下1300的弹速也是抽奖)
- 弹速和下坠没有直接关系。举个例子,M82的弹速是所有狙击枪中几乎垫底的(大约800-900m/s,根据不同测试情况有所不同),但他的下坠是所有狙击枪中最小的,300m内打固定靶基本不需要向上抬枪口。
- 目前必定能够一枪胸口破甲的狙击枪有:K31(存疑)、98k、SPR、ZRG。
参考JGOD的数据,当前版本常见狙击枪的数据如下:
解释一下表中的英文:
Rank:等级,就是排个名次,数值越低越好
ADS:Aim Down Speed,本义是开镜速度,这里指开镜所需时间,单位ms;
BV:Bullet Velocity,子弹速度,也就是弹速,单位m/s;
RoF:Rate of Fire,开火速度,也就是射速,单位发/s;
另外狙击枪配置如下:
Kar98k配置为一体消+27.6枪管+战术镭射+狙击镜+稳定性枪托;
Pelington 703配置为缠绕消+战斗侦查+5毫瓦+蛇形外层+快速装填手;
Swiss K31配置为缠绕消+战斗侦查+5毫瓦+蛇形外层+7发或者快速;
Tundra LW3配置为缠绕消+战斗侦查+5毫瓦+蛇形外层+7发或者快速;
SPR配置为一体消+26枪管+战术镭射+狙击镜+.300弹匣;
ZRG配置为缠绕消+战斗侦查+5毫瓦+龙蛇握把+5发;
AX50配置为一体消+32枪管+战术镭射+singuard枪托+斑点外皮;
HDR配置为一体消+专家枪管+战术镭射+变焦狙击镜+FTAC枪托;
在有了5毫瓦镭射之后,冷战的狙击枪如虎添翼,开镜速度又变快了。简单分析一下:
- 中近距离(<200m):
由于17狙击镜的4倍和2-4倍会反光,而3倍的视野和倍率都降低了很多,因此703和K31的不反光优势没了,仅剩换弹快的优势,用是还能用,但目前中近最强的还是Kar98k。
- 中距离(100-300m):
LW3和SPR各位自行选择一个便是,这俩差距不算很大。
- 中远距离(>200m):
ZRG不出意外是中远距离最强的狙(甚至能用来打中近),目前开镜速度、弹速、射速等等各方面都胜过HDR,(考虑到一般不会打600m外的目标,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ZRG弹速更快),HDR的优势只剩下变焦狙击镜的高倍率和斗士枪托的高稳定性了。至于AX50,夹在中间有点尴尬。
步枪&轻机枪
基本没改。
CR56先后砍过两点伤害,一次是第二段射程的腹部四肢伤害,一次是第一段射程的头部伤害。
削弱后需要多打一枪,ttk变化也就三五十ms。依然是是击中胸部非常强,击中腹部四肢中规中矩,衰减后略微刮痧,但还是可以接受。
改之前
改之后
所以步枪方面可以认为没变化,原来用啥现在还用啥,反正我自己体验下来还是这几把枪(混入一个机枪):
CR56、RAM7、Stoner 63这几个非常强,FARA、K6、M4A1、AK47这几个也很不错。当然,并不是只有这几把能用,其他枪大家也可以自行尝试。
CR56和stoner的机动性是个大问题;RAM的后坐力偏大需要多加适应。
FARA主要亏在了射程,是这几把武器中射程最短的;
K6优势在于稳,但其他不管什么都很中庸,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这俩还有爆头收益低的问题,胸部ttk很一般,一句话就是爆发不够。
M4是因为第二段射程衰减后,伤害很低,严重刮痧(当然141和556更刮)。
AK47主要是由于跳枪导致的命中率问题,如果能全中头部或者胸部,这枪很强。
冲锋枪
只有两把枪有改动,AK74u和PPSh-41。
AK74u依然不好用,而PPSH是目前最强的冲锋枪(类似于曾经mac10的低位)。
放一张ttk折线图(具体含义我们慢慢说):
- 先说AK74u:
- 颈部伤害系数由1变为1.4——相当于扩大了头部判定范围,基本可以忽略。
- 跑射速度增加20%——实际加成没那么多,而是和bullfrog一样,从117ms和217ms变为100ms和200ms(分别是冲刺跑射和战术冲刺跑射),意义也不是很大。
- 子弹速度降低15%——基础弹速从615m/s变为约520m/s,也和bullfrog一样。
- 最大伤害距离降低25%——衰减距离从原先的0-18-25-32变为0-13-19-24,由于最后一段衰减只是头部伤害少了1,所以可以认为是0-13-19的衰减,具体伤害数据如下:
所以我真不知道乌鸦这个改动是为了啥。。。改完之后AK74u和Bullfrog的各方面数据几乎一模一样(这也是为啥上面的曲线图里没有74u的原因,因为基本都重叠了)。
由于开镜时间略慢,而且一般要带个弹匣,所以综合来看是不如bullfrog的。
我自己实战也体验过,一旦拿远了就很刮痧,而且后坐力也有点大。所以,74u还是很差的冲锋枪。
- 聊完74u和bullfrog这两兄弟,说说mac10和ppsh,它们俩的数据变化也很相似,只不过一个是强者陨落,一个是咸鱼翻身。
mac10的数据更改分别是——增加50ms的扳机延迟,第一段射程所有部位的伤害降低1点。另外还大幅增加了跑射时间(50%左右,很致命)。
ppsh41的数据更改分别是——取消以前50ms的扳机延迟,第一段射程胸腹部伤害增加1点。另外射程略微提升(3.8%)。
再考虑到这俩枪都是高射速冲锋枪,真的挺像的。
由于ppsh只有两段射程衰减,因此远一点并不会觉得很刮痧,看上面的ttk曲线的话,ppsh冠绝全雄,现在的ppsh就是曾经mac10的霸主地位。(也就ISO和LC10能在20m占一点点便宜)
当然ppsh也是有缺陷的,移速和开镜后移速在冲锋枪中属于中下等。所以建议带个握把或者手电筒来提升一下移速。
- 另外说说LC10,玩的人很多。尽管这把枪的ttk其实并不出众,起步就是600ms,贴脸往往被秒。但它有几个其他冲锋枪所不具有的优势:
优势之一在于0-20-26的射程,如果用特务消+最后一个枪管+SOF或者余烬的话,前两段射程可以覆盖到30m出头。
优势之二就是较低的后坐力和较高的稳定性,因而这把枪虽然有点刮痧,但精准度很高、命中率很高。类比一下就是曾经的grau556在步枪中的级别,刮痧,但射程远,而且很稳。
优势之三就是作为一把冲锋枪,机动性是步枪比不了的。
- 最后来说说总体,绝大多数的冲锋枪,都有一个致命弱点——射程。冲锋枪一旦出了第一段射程,ttk剧增100-200ms不等。如果到了第三段射程,那真的是刮一梭子的痧(比如AK74u和bullfrog第三段射程整整1s的ttk)。
MP5、MP7第一段射程仅有9m,AUG、Fennec、P90、AK74u、Bullfrog第一段射程仅有13m左右。而ISO、PPSH、lc10这些冲锋枪的第一段射程18m开外,情况会好一些。
其中那些射程极短的冲锋枪,位置非常尴尬:
如果是在10m内,ttk很优秀、移速和跑射很快,但是这个距离,直接掏出双持手枪或者喷子不香嘛;
如果是在20m外,大多冲锋枪进入第三段射程,刮痧严重,这个距离还不如直接用步枪来的实在,凭借着步枪第一段ttk的优势,来弥补机动性的不足(更别说AS VAL这种怪物)。
所以这就是当前冲锋枪的困境——优势区间太窄。
除了,PPSh41。仔细看上面ttk图,除了ppsh没有冲锋枪能够完美覆盖近距离区间的。
至少我和我身边的人目前使用冲锋枪很少,大多时候要么步枪加狙,要么直接双持起鬼魂,中后期有条件的话再起喷子。
配置推荐:
再次强调:建议根据数据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不是直接照抄。(PS:每把枪的配枪思路会写在图片后面)
- 冲锋枪给两套定式,一套近一套中,如果是bullfrog这种射程很近的,特务消和枪管就必须都带(最好再带上SOF或者余烬视野点),拉满射程、增大优势区间;如果是LC10这种射程相对比较远的,带普通消音即可。
打贴脸战,移速、腰射、跑射都拉一下,枪管主要是为了兼顾远一点的情况
打中远,主要是拉稳定性、弹速和射程
这一套把第一段射程拉到了20m左右,机动性拉满,是目前跑的最快的枪。主要思路是尽可能和对方拉到20m内,否则一旦超过20m就很刮痧。
- 中近步枪以XM4、AK、FFAR为例:
(用第五个射程枪管主要是因为中近战斗弹速不那么重要,而且不减开镜移速)
射速慢,30够用,所以我用斗殴者来加移速
FFAR两段射程的ttk不变,重点在于优化机动性和后坐力
当然还有个特例,ASVAL:
- 中远步枪,主要是优化弹速和精准度(因为远距离一般都已经超出第一段射程了),配枪都差不多,无非就是17的步枪机枪可以换成普通消音,弹匣够用的话就把弹匣换成加快开镜的配件。(到底是用2倍还是3倍,就看自己的选择了)
17的步枪机枪都可以按照这样配——消音+第四个枪管
16的步枪也差不多,一体消长枪管突击队握把等等
- 再远一点就是狙击枪的范畴了:
K31和703的数据是不如98k的,而M82的射速被大幅度砍了,所以它们并不是很推荐。
再用一次这个图
我个人喜欢用镇定自若超长屏息加稳定性,如果追求极致的开镜速度可以换成运动枪托
SPR,性价比非常高的中远狙击枪,瞄准镜晃动略大了
LW3和SPR非常类似,看个人手感选择即可
ZRG,目前最强的中远狙击枪
HDR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变焦狙击镜的倍率和斗士枪托的稳定性,其他狙是媲美不了的
-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下贴脸战斗的武器:手枪和霰弹枪
- 手枪:有着最快的跑射速度和最快的理论ttk,是贴脸情况下最好使的枪。
除了标注以外,其他均是单持时的数据,如射速和ttk等
冷战的1911,理论上是射程最远、ttk最短、移速最快的半自动手枪,缺点在于续航不足、腰射精准度较低
m19,腰射最准、弹容很大,基础射程仅有10m,是一大缺陷
sykov全自动依然还是秒人的,只是由于腰射精准度会限制作战距离,而且移速、跑射很慢,不能无脑冲
magnum,玄学枪
特别提一下magnum,非常适合“赌徒”。
基础射程大约30m,第一段射程伤害:头121-胸82-腹78-四肢75;
使用短小枪管之后,射程减少到大概20m,但是第一段射程伤害变为:头149-胸101-腹96-四肢92。
因此理论上,中三枪必死,两枪头或者一枪头一枪胸可以直接秒杀。只不过这枪的命中率很感人,所以是一把赌徒的杠杆,可能瞬间秒杀、极限翻盘,也可能一枪不中、满盘皆输。
- 霰弹枪:没啥说的,还是和以前一样的选择:
JAK12弹容、射速都是顶尖,但是机动性很差
R90两喷如果没死,就需要有意识地peek身位
streetsweeper配件不减机动性,很香,就是换弹太捉急
SA12同上,两者很相似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咕了这么久,主要原因是truegamedata他在外出度假看望亲戚,一直没更新数据,而JGOD的数据没有他那么详细,很多数据得自己补充测试(然而测试结果是很多数据都没变),但我自己这段时间又在复习,测试数据的时间比较少;另外,我本想等新手枪出来一起发数据的,但懒狗乌鸦迟迟不出。
总体而言,这连着几次改动其实影响并不算很大,除了PPSH变成冲锋枪的神、ZRG变成狙击枪的神,其他枪原来该用啥现在接着用就是了。#神来之作V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