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 迷失攻略组
—偷走你的心。
Take your heart.
·引:卡尔·荣格和他的“荣格心理学”
1875年7月26日,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降生于瑞士凯斯维尔镇的一处小小村落。半年后,荣格一家人搬迁至莱茵瀑布边的洛封城堡附近,卡尔·荣格在这里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伴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叛逆。面对自己的牧师父亲,8个牧师长辈和他们所崇拜的基督教,他嗤之以鼻。空洞且无意义的神学教条令他感到烦躁,信仰与现实的真实差距让他感到失望。
荣格曾在巴塞尔大学学习医学,毕业后进入到苏黎世伯格尔茨利精神病院实习。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讲师时期,他经由《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这本书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相识。两人兴趣相通,很聊得来,甚至共同创建了国际精神学会,可后来因学术意见上的巨大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左1弗洛伊德,右1荣格
荣格虽对全世界的宗教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主要目的是研究深层次的人类心灵,因此直到晚年仍保持着对诸如犹太教和基督教等的批判(写于著作《答约伯》(Answer to Job)中)。作为西方心理学历史上的宗师级别人物之一,其最大的成就莫过于由他带头创立的“荣格心理学”,也被称作“分析心理学”或者“原型心理学”。
作为一支充满神秘色彩的心理学学说,它还被经常引用到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是游戏作品中。我们熟知的《女神异闻录》(Persona)系列,最为突出直接地引用了“人格面具”(Persona)一词。本文将以《P5》为案例,浅谈游戏中的“荣格心理学”。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人的心灵(他将人的人格称之为“心灵”)首先被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大部分。
“意识”即“自我意识”,顾名思义,指那些能够在正常情况下被我们察觉和记忆的部分。“意识”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让我们知道自己是个有意识的人、知道自己是谁,其存在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其连续性:情感是连续的、记忆是连续、感知也是连续的。然而荣格认为“意识”仅仅是心灵的一小组成部分,那些难以被察觉到的、位于心灵深处的“无意识”,往往对人格塑造的影响更大。
“意识”是显露的,而“无意识”是隐藏的。
“无意识”即“潜意识”,与“意识”刚好相反,是人心灵中无法在正常情况下被察觉和记忆的部分。“无意识”是极黑暗的,因为它自身具备的不可见性。“无意识”也是极重要的,因为它在一定条件下可完成向“意识”的转换。后《P》系列中《P3》的“影时间”、《P4》的“深夜电视”、《P5》的“认知世界”,实际上均可以理解为是由“无意识”中诞生的、区别于现实世界的产物。
人类个体的成长是“无意识”向“意识”进行转化的过程。当一个人的“无意识”无法正确向“意识”转化时,心理疾病的症状便显露了。《P5》的中典型表现为个体在被“偷心”(杀死他的“阴影”)后的“废人化”。
·梦的作用
荣格认为,梦是“无意识”通向“意识”的窗口。因此梦境虽往往荒诞,但冥冥之中同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在做梦时也会发生“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交流、整合和转化。但因“无意识”本身的不可见性,一般人在醒来后不久便会忘记梦的细节内容。回到游戏,我们扮演的Joker则需要通过上床睡觉的方式“梦”进天鹅绒房间。当然也可以通过各地的传送点进,这一方面是为了突出主角“诡骗师”身份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更主要目的)还是方便玩家们游玩。
监狱和囚犯的造型象征着主人公“被束缚的命运”
—这里是位于物质与精神的夹层间的地方。
“意识”与“无意识”接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个性化”,即“自性”的诞生。《P》系列中反复出现的“天鹅绒房间”,潜藏着更为深层次的东西。
·“个体无意识”
前面提到,根据“荣格心理学”,心灵首先被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大部分。而其中的“无意识”,仍能被继续分割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大类。
首先,什么是“个体无意识”?
这里我们单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所谓“个体无意识”,是个体层面上所有同“意识”(自我意识)不一致或产生矛盾的心灵内容。可以是被我们遗忘的事物,被|我|们|忽|视的情感,被我们封闭的回忆等等等等。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但都具备同一个特点:与个体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P5》中的殿堂(Palace),是对“个体无意识”这个概念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按照游戏设定,正常人的阴影(Shadow)游荡在印象空间(认知世界中的地铁站)。而内心欲望极其强大者才会形成殿堂,阴影居住其中。本体的7个殿堂,分别对应了7种人类内心深处的丑恶欲望。
鸭志田——学校——色欲
斑目——美术馆——虚荣
金城——银行——暴食
双叶——金字塔——愤怒
奥村社长——宇宙基地——贪婪
新岛冴——赌场——嫉妒
狮童——客船——傲慢
宫殿的模样,正是殿主的“个体无意识”在认知世界的映射。
·“集体无意识”
“意识”与“无意识”,相对却又相通。“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亦是如此。荣格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直觉”,它们是比所谓“本能”还要更古老的东西。如果说“个体无意识”是由一个人的后天经历形成,那么“集体无意识”则潜藏在整部人类进化和文明史之中,是我们祖先的遗留物品。
“精神的个人层终结于婴儿最早的记忆,而它的集体层却包含着前婴儿的时期,即祖先生活的残余。”——卡尔·荣格
《P5》中模拟现实地铁站的印象空间(Mementos)虽然与荣格提出的祖先遗留观点存在相悖,但大体上还是借用了“集体无意识”的主要框架,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种“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合体,是东京所有民众心中的欲望在认知世界形成的巨大“殿堂”。思想剥夺之路、和谐剥夺之路、节制剥夺之路、美德剥夺之路、慈悲剥夺之路、感动剥夺之路、寛容剥夺之路,一层一层,直至夺去人类心灵中的所有美好品德。
伪神,或者说圣杯,正是集体丑恶欲望膨胀下的终极产物。
·“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
经由对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神话、不同宗教、不同人群(的梦)的考察,荣格将众人“集体无意识”中相似的内容或者反复出现的内容称为“原型”(原始意象)。这些“原型”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积累并形成的一种遗传倾向。大部分“原型”都与神话、宗教、幻想等挂钩,因此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在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然而清浅的溪流中漫淌。”——卡尔·荣格
《P5》则借用到荣格所发现的一些标志性“原型”,进行了再创作。
【阴影】
“阴影”是“无意识”中与现实自我相反的形象,依据“人性矛盾”的观点提出。游戏中的形象则是欲望扩张之人在认知世界中的心灵映射,即“他认为的自己和身边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且殿主不止拥有一个阴影,殿堂中的所有阴影都由殿主映射形成。
【阿尼玛】和【阿尼玛斯】
“阿尼玛”和“阿尼玛斯”分别是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性格和女性“无意识”中的男性性格。游戏中最为接近的人物形象应该是“天鹅绒房间”的双子,不要忘了《P3,4,5》中“天鹅绒房间”都有女秘书。最重要的是,“阿尼玛”在“无意识”中仅有一个存在,而双子本来也是一个存在(只是被伪神分成了两半)。
【自性】
“自性”是人心灵的本性和中心,通常以一个“老者”的形态的出现且具有神的特征,和善且乐于助人。这很难不让我们联想到“天鹅绒房间”的主人:伊戈尔。至于为什么《P5》里的伊戈尔这么凶,相信打通关的玩家最后应该都知道了。
【人格面具】
戴上了“人格面具”,你就成为了它的样子。不同的“人格面具”对应着不同的性格和处事态度。一个人“无意识”中的“人格面具”不止一个,但我们往往会选择最符合他人期待而非自己期待的那个。只有在不同的场景下选择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我们才能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才能在这个社会生活下去。当然,既然是面具,就不可避免地会隐藏“真实自我”。
《P5》中,怪盗团成员们的“人格面具”同样象征着他们在其他人眼中被期待的形象。而撕下面具的过程,是“真实自我”觉醒的过程。除去JOKER外,其他角色均是一人对应一副“人格面具”。
JOKER——怪盗“亚森·罗宾”
MONA——怪杰“佐罗”
SKULL——海盗船长“基德”
PANTHER——妖艳少女“卡门”
FOX——侠盗“石川五右卫门”
QUEEN——中世纪的女教皇“琼安”
NAVI——克苏鲁神话中的“死灵之书”
NOIR——贵妇人“米莱狄”
“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么请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卡尔·荣格
—世界将会重生,它不再是囚禁任何人的监牢,只要拥有希望,世界变回充满光辉。世界由每个人的感觉形成,这便是世界的真相,正因如此,就算你的眼前一片漆黑,只要握着某人的手,用羁绊连接在一起,世界就不会完结。
—因为世界就在我们心中。
当JOKER摘掉象征“面具”的厚重眼镜之时,他已然选择了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卡尔·荣格的想法,也是《P5》这部作品想要传达给玩家们的想法。
—跟随我的心。
Follow my heart.
你们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感谢阅读
我是Tsusaku,兴趣使然的主机游戏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