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正值少年锦时,单车是最好的映照,小的时候总希望自己拥有一辆单车,能够拉风的带着自己喜欢的姑娘,能够在同学面前显得有面子,好像这样就能维护自己敏感的自尊心。关于青春中的种种敏感和不安,这部影片中有一个真实的写照。
《十七岁的单车》导演:王小帅 2001年 豆瓣7.8分
影片的开头很有意思,导演在这里巧妙的运用非职业演员,把真实的素人扔在镜头前,让主角混在其中,在各种乡音和青涩的脸庞上,让我们感受到这部影片的气质,影片瞬间就与生活接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接地气,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
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两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少年因为单车而发生的争执,一个执拗,一个敏感,两个人的背后又是两种故事,却因为同一辆单车走到了一起。
刚离开家乡的小贵来到北京,找到一份快递的工作,他骑着公司配备的银色变速山地车穿梭于这座陌生的城市,当他赚够600元时,他就能拥有这辆银色的山地车,但是,就在小贵快要赚够600元时,山地车被偷了,几近绝望的小贵找遍了北京城的每一个角落,最终看到了一个年龄相仿的少年骑着自己的单车,这个少年就是小坚。小坚来自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单车,但是在父亲三番五次的拖延下,他偷了给自己妹妹上学用的钱,买了这辆二手车。小贵不顾一切的去向小坚讨回自己赖以生存的单车,两个人的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十七岁的单车》展现了一种现实压制之下的残酷青春。小贵是来自农村的,他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公司、工作、城市对于他这种人而言,有一种权力和制度的隐喻,单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是他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他融入大城市的重要道具,是他向往美好的象征。
小坚则是北京底层的一个小家庭中的小人物,单车于他来说,是骄傲,是尊严,有了单车,他能跟同学们一块去玩,能交到心仪的女朋友,但是在父亲三番五次的不兑现承诺下,他开始叛逆,用一种扭曲的方式获得了自己的梦想,这个扭曲也折射出了小坚在命运面前的悲凉,也反映了家庭的冷漠和拮据,使小坚承受着青春的悲痛和凄凉。
影片的最后,小坚看到自己女友被夺走,他内心的压抑和悲痛终于无法抑制的爆发了,他拿起板砖砸向了羞辱自己的黄毛大欢,而小贵同样拿起板砖,砸向了毁坏自己单车的大欢帮凶。两个十七岁的少年,因为一辆自行车同时面临了自己无法承受的人生之痛……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小坚放弃了让自己骄傲的单车,小贵扛起了残破的单车,扛起了残破的自己……在最后一个长镜头的画面下,小贵扛着单车在人群中踉跄前行,格格不入,随着背景音乐感受到了萧索和迷惘。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戏就是小坚拿起板砖砸大欢,这场戏导演充分的利用画外空间的引导,只给了拿板砖冲过去的镜头,配合画外音让我们明白有事件发生,画面再发生变化,导演直接给的就是大欢躺在地上,小坚呆呆的站在那里,省去了中间砸人的部分,这种没有拍出来的画面叫留白,它与拍出来砸人过程不同的是,一种是让观众看到画面,被动接受,一种是让观众脑补画面,主动思考,这种视听语言的运用同样在影片中还有两个,一个是小坚在追小贵,小贵撞在了车上,还有一个是小贵撞到了人身上,都是利用了画外空间的引导,让观众脑补发生的事情,而一种视听语言的不断反复出现,就是我们所说的导演风格。
拿着板砖准备砸
导演没有给出砸的画面,直接给结果。
需要的注意的,如果有朋友想拍这种效果,声音蒙太奇很重要!一定要注意声音!
这部片子的女性角色,也是有隐喻的。
高圆圆和周迅真美!!
因为最近赋闲在家,闲来无事分享一些电影,也想分享一些电影的视听语言和技巧,有兴趣的话,以后我可以做更多关于视听语言的分析,谢谢你的时间来阅读。#黑盒影视鉴赏家#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大彬没有理想 原创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