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配国语或者台湾译制,是相当一部分大陆人无法回避的存在。
电影,电视剧,动画,游戏,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接触一些,如果以上所有内容都没有接触过或是都不感兴趣的人,相信也不会无聊到逛这个App。这篇文章一定程度上会得罪一些人,也有可能会破坏一些人的美好回忆,但并不用着急骂我,毕竟这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我不会因为情怀或年代原因而给它们加分或减分,我会按照自己的观看体验和客观质量来评判。
台湾腔的代表
我要说的不是台湾腔国语有多么让我起鸡皮疙瘩,因为这并非人家做作,就像很多网友调侃“你这样讲话很机车欸~”,其实生活中的他们讲话差不多就是这个味道,SWAG上面的小电影也都是这个腔调。若我对这一部分指手画脚,那就有地域歧视的嫌疑了。
404 Not Found
如标题所述,我大概会谈到两个部分,“配音”和”译制”,这两个部分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完全分割开来,所以我也只是分开讲个大概。
配音问题,也就是广为人知的“台湾腔”。我在游戏中听到的台湾腔并不算太多,坦白来讲,这么多年也只有《光环2》和《帝国时代2》的配音让我难忘。当然了,在实际游戏中,你听到的还是那口标准的“伐伐伐伐伐木工”,只有在战役剧情配音才能听见那出戏的“世纪帝王呃(二)”。
光环2
台湾腔更多的还是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其实,所谓“台湾腔”的配音是从九十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台湾腔非常重的基本是九十年代后期了。自七十年代末开始,许多香港电影就是靠台湾人(当然这里头也混着一些香港人)配音来发行“国语版”,这个国语版的受众当然也是台湾人(因为大陆没有市场)。你可以找一些洪金宝、成龙中早期的电影看一看,那台湾人的国语配音可谓字正腔圆,甚至儿化音都用得恰如其分,例如“我在这儿”,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台配影视里你是听不到这句朴实的话的。
28岁的洪金宝,出自电影《鬼打鬼》
另一方面,彼时台湾本土的很多电视广告和**电影也是一口字正腔圆的国语,我看过最多的应该是《红楼梦》的各种电影,不得不说,故事性虽然比香港的差点,但人家台湾大都是真刀真枪开练的,不像香港那样没劲的借位(但是李丽珍借位我也爱看)。
台湾电影《*龙门娇凤》
如我所说,那个时期的配音基本上是跟台湾腔不沾边,我就以我最喜欢的洪金宝来举两个例子。
其一是1985年的喜剧《福星高照》,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大腕云集(我最喜欢洪金宝的一点就是,在他的电影里会让其他角色同样重要,而不是只凸显主角光环,洪金宝也捧红了很多演员),洪金宝,成龙,元彪,林正英,冯淬帆,吴耀汉,秦祥林,曾志伟,胡慧中,西协美智子,龙套都是狄威和刘家荣这种……好怀念这些名字。
《福星高照》
在这部电影里你听不到任何与台湾腔有关的台词,甚至还有一处有趣的改动——在东京住宿时,五位兄弟为了和霸王花警官睡一间屋子而争得不可开交。西牛皮见武的不行,就开始打感情牌,想拿软弱的罗汉果开刀,不想居然被他一口回绝。西牛皮瞪着眼问罗汉果:“咩話?”花旗参嘲讽道:“廣東話。”而在台配国语中,花旗参的台词变成了“中国话”。这其中的变化,自行体会吧。
原版“广东话”,台配国语“中国话”
其二是1990年洪金宝、麦嘉、刘家荣主演的喜剧警匪片《瘦虎肥龙》,我提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它上映的时间已经是九十年代了。影片的台配国语同样是各种字正腔圆,尤其肥龙的那句“哎,老胡踏马今天吃错药了?”和光头佬的“草”,基本与我们大陆的国骂无异。
肥龙和麦小虎
台湾腔配音的出现,十分直观地反映了台湾地区在艺术审美上的改变。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个著名的人:石班瑜,此君就是大多数人记忆中周星驰的声音来源。并非所有周星驰的电影都是由他来配音,例如你可以对比一下《家有喜事1992》和任意一部石班瑜配音的周星驰电影,凡是石班瑜出现的电影,台湾腔就已经渐渐抬头,只不过还不像后来那么厉害。
石班瑜
毫无疑问,石班瑜的配音很经典,是他让周星驰的电影焕发了别样的光芒,但你很明显能听出来,这是一个台湾人。
告别了字正腔圆的台配国语,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在我继续讲下去之前,先来说一个不那么友好的话题:台湾人最喜欢黑哪里的大陆人?答曰:山东人。无论是字正腔圆时代还是台湾腔时代,山东人在台配国语中被黑这一点是从未改变的。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家有喜事1992》中的小三Sheila,在原版中,她假惺惺求程大嫂不要走时说的是上海话,而台配国语中就变成了山东话。
陈淑兰其实条件尚可,就是总演些丑角
比如《国产凌凌漆》里的阿漆是湖南人(开头档案上就有写),在香港遇到的那一干劫匪也是湖南人,而台配国语里就又变成了山东人。
阿漆与劫匪
我不再详细叙述,就说几个我看过的影视作品中说山东话的角色:《A计划》里的海盗头子罗三炮,《开心鬼》里的大胡子肥胖宿管,《南方公园》里的黑人大厨……虽说并非侮辱,但山东口音的角色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好角儿。
海盗头子罗三炮
言归正传,台湾腔时代的到来,也正是大陆引进诸多台配国语动画的时期,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小时候在电视上听到的都是“真的耶~”“不要了啦~”“大雄你真是太过分惹~”这些嗲到牙酸的配音。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我不会因为情怀或年代原因而给它们加分或减分,我会按照自己的观看体验和客观质量来评判。
机车
拿《名侦探柯南》举例,台配国语对柯南角色转换的处理直接上了俩演员(一个柯南一个工藤),和高山南的“随时精分”可以说各有千秋;但很多时候高山南的柯南的语气都是在慢慢变化的,此过程就是柯南角色转变的过程,这一点台配国语处理得不是一般地糙,与日配完全不是一个水准。
高山南与柯南同框(精分现场)
再比如《圣斗士星矢》的台配版……我最喜欢的热血番被配成这个鬼样子,是让我非常失望的,可以说其配音质量只比辽视强那么一点点,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好歹把译名都处理得很正确。
天马流星拳
当然,台湾腔时期的台配国语也不是没有经典,很多人都喜欢的《蜡笔小新》就是典型代表。
野原新之助
虽然我欣赏不来这部动画,但它的配音绝对是台湾腔中的上品,与原版相比是各有千秋,我很多朋友都喜欢野原新之助那贱贱的声音。
我为数不多喜欢的一部“台湾腔”配音的动画是《*方公园》,台版叫做《*方四贱客》,把Stan翻译成屎蛋这种操作,真是反向信达雅。(和谐和谐)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如果说还有什么是我喜欢的,那可能只有老版的台配《猫和老鼠》,圣诞夜那集的男声旁白“每个人都很安详,甚至一只老鼠”是我永远的美好回忆。
圣诞前夜
可以说,从“字正腔圆”到“台湾腔”,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我们现如今是再也听不到那字正腔圆的台配国语了,它只存在于老港片和老台湾**片里。
说了这么多配音的问题,我们来聊聊另一个更大也更要命的面:译制。
众所周知,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虽同为中国,但很多用词是大相径庭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鼠标”与“滑鼠”,“U盘”与“USB”,“应用程序”与“应用程式”之类,虽说叫法不同,但基本没有太大障碍。别着急,真正搞笑的,在下面呢。你肯定听说过《暮光之城》,但你有听说过《暮光守卫》吗?《The Elder Scrolls V : Dawnguard》,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上古卷轴5》的DLC《黎明守卫》就被台湾人翻译成了“暮光守卫”。
黎明守卫
为了确保不是我自己的认知出了问题,我还分别仔细查找了中英文的这两个词。首先Dawn毫无疑问是拂晓、黎明、曙光之意,而“暮”在《论衡•明雩》也有解释:暮者,晚也。暮就是晚上,这是板上钉钉的。台湾那些砍吸血鬼的战士偏偏在晚上出没,专找敌人最精神的时候开干,这未免太过君子坦荡荡了。
所以这个“暮光守卫”的译名完全就是扯淡,遗憾的是,台湾人扯这种淡还不是一次两次。
当然了,大陆地区的外来译名问题也并非尽善尽美,像把《The Day After Tomorrow》直译成“后天”就不如台湾的“明日之后”。
电影海报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球迷,大陆地区对很多球员的名字翻译也是不咋地,比如Zidane翻译成“齐达内”、Varane翻译成“瓦拉内”、Sergio Ramos翻译成“塞尔吉奥·拉莫斯”、Raúl翻译成“劳尔”等,这都不合原音,按照原音来看,应该是“齐丹”、“瓦兰”、“塞尔希奥·拉莫斯”和“拉乌”更为贴切。
就是把Zidane听译成“鸡蛋”都比“齐达内”靠谱
我再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哆啦A梦》都看过吧,我父母(70年代人)小时候也看过。而他们看的刘春燕等人的早期配音版本中,我们熟悉的主角都被翻译成了什么呢?野比大雄被翻译成了“康夫”,骨川强夫被翻译成了“小强”,源静香被翻译成了“小静”,刚田武最离谱,被翻译成了“大雄”,不过因为没有字幕,也有可能是“大熊”。
ドラえもん
不过,这个版本的译名除了男主角大雄外也并非完全跑偏,“しずかちゃん”翻译成“小静”也不能算错,把刚田武的绰号“Giant”翻译成“大熊”可能也有一两分道理。
而台配国语呢?早期的版本就是我们熟悉的译名:大雄,小夫,静香,胖虎。虽然“胖虎”译名经典,但也并非无懈可击,所以后来不同的台配国语中,他被译为“技安”,与日文原版中的“Giant”谐音,这固然谈不上信达雅,只是音译了一下而已。
大雄和胖虎
大陆地区的译制慢慢地就有了一个优点,那就是中规中矩,不玩花活儿。这一点可以说是有利有弊,从整体来看,无疑是利大于弊的。
比如著名音游《初音ミク-Pproject DIVA》,这个“Project DIVA”大陆地区翻译成“歌姬计划”,而台湾地区翻译成“名伶计画”,这两者其实都OK。
割鸡计划
Diva大概就是著名女歌手的意思,“歌姬”这个词来自于日语(别跟中文的歌伎扯一块去),意思就是著名女歌手,而“名伶”也是这个意思,不过这是一个传统的中文词汇,从这一点来看我甚至要给台湾译制竖大拇指。
DIVA不是D.VA
然而,并不是所有翻译都这样和谐,我可以拍着胸脯保证,大陆的译名比台湾靠谱N倍,因为大陆地区好歹绝大多数是真正意义上的“译名”,台湾地区则是相当一部分都推到重来了。
比如说《绝对武力》,什么叫绝对武力?就是CS蛋拐。
蛋拐
当然了,大陆地区的译名“反恐精英OL”也并非尽善尽美,这和代理公司有直接关系,不过原名Counter Strike翻译成汉语大概是“反击”,且早期的封面就是匪徒劫持人质,所以翻译成“反恐精英”至少沾点边,“绝对武力”就有些跑偏了。
如果说这些还算牵强,那接下来的译名绝对会让人发笑。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大陆翻译成《肖申克的救赎》,台湾翻译成《刺激1995》。这电影很刺激吗?
很刺激?
《The Bourne Identity》,大陆翻译成《谍影重重》,虽说直译应该是“伯恩的身份”,但好歹这是个谍战片吧,台湾翻译成了《神鬼认证》……
我爸的偶像
啊,说到“神鬼”,最有发言权的当然就是台湾人,因为他们的译制名有“神鬼奇航”、“神鬼传奇”、“神鬼愿望”、“神鬼至尊”、“神鬼交锋”、“神鬼无间”、“神鬼玩家”……遥想当年zhttty写《无限恐怖》的时候,就用了“神鬼传奇”这个译名,搞得当年图样图森破的我还以为是另外一部电影。
什么是《神鬼传奇》?就是《木乃伊》
除了外国作品的译制问题,港片的台配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台配国语无法表现一些有趣的粤语梗。这是国语和粤语的差别,我们当然不能赖台湾的翻译,但有些地方处理得未免有些草率。
比如,还是《家有喜事1992》,张曼玉所扮演的角色叫做“何里玉”,前两个字的发音与“荷里活”(粤语中的好莱坞)完全一样,其本人也是一位狂热的荷里活电影迷。而台配国语中,就把她的名字改成了“郝来玉”,也是和“好莱坞”对应。
常欢与何里玉
但影片中,何里玉为了向负心的常欢报仇,化名黄护士来常家照顾被砸成智障的常欢。影片后期的剧情中,何里玉告诉常满“其实我姓何”,这句台词在台配国语里居然没有改动,导致了前后矛盾。更不用说常欢为何里玉雕刻的塑像上写的也是“何里玉”……
何里玉
另一个我有点想说的点就是台配国语经常把剧集中的音乐也一并“翻译”了,也就是插曲国语化,典型的代表就是《叮当猫》,OP直接给改成中文的了(大陆也干过类似的事,不过次数不多)。
就是那个什么“美琪和她妈妈到山上去……”
叮当猫,正确翻译“啵可喵”,同样是藤子·F·不二雄的作品
而接下来要提的这部作品,是我认为台湾译制做过的最无耻、最恶心的一个——不管打碎多少人的童年回忆我也要说,无耻至极。
这部作品就是《中華一番!》,被台湾人翻译成了《中华小当家》这个破名。
《中華一番!》
先说明一下,看97版动画长大的朋友,大家是幸福的。因为这部动画真的很单纯,就是做做菜,泡泡妞,打打黑暗料理界……而原版漫画剧情之扯淡,人设之脑洞,实非三言两语可说清的,如果感兴趣,自行搜索“陈邦铃”可略知一二。你问我陈邦铃是谁?就是男主角的妈妈,四川菊下楼贝仙女。
陈邦铃
“中華一番”的汉语意思大概就是“中华第一”,指料理功夫冠绝中华。那么来看看台湾译制的名字,“中华小当家”,小当家是什么懒趴?是统一的小当家方便面。
增肥版铁臂阿童木
小当家成了主角的名字,最搞的是,前期的片头还说一声“我的名字叫做刘昂星,但是人们都叫我小当家……”,这种不要脸至极的自圆其说我暂且不提,但很显然此翻译组连汉字都认不全,“昴”和“昂”分不清。
再看看剧中的人物,小当家,嘟嘟,及第师傅,十全大师,阿Q……这些名字一个比一个离谱——无一例外,这都是统一公司旗下食品的名字。可剧集里的配角名字又都很正常,比如李严(面具厨师)、胡强(翡翠馆主)、兰飞鸿(谢天谢地他们没把这名字给改了)等等。这就是配角的命,植入广告都没你的份。
兰飞鸿
好吧,我们再来看看原版人物的名字,据我观看TV版发现,除了男主角和阿飞的名字“刘昴星”与“兰飞鸿”外,好像没有其他名字出现汉字表记,所以都是片假名音译(不过前两年的极中,官方给出了大部分主要人物名字的汉字)。
男主角叫刘昴(mǎo)星,这是毫无争议的,不知道跟卯日星君有没有关系。在剧集中,大家一般都叫他昴(应该就是マオ),这很显然是日本人的习惯,毕竟作者也没去过中国。
刘昴星
刘昴星的姐姐,台湾人给翻译成了“精灵小姐”,我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前后鼻音不分,或许翻译成“金玲”更好一点。正确的翻译大概是“刘珂玲”,这个人我没细研究。
刘珂玲
接下来是阳泉酒家一众,也是翻译的重灾区。现任阳泉酒家大厨是“周瑜”。是的,周瑜,但不是周公瑾。过去只靠片假名音译,所以也有“赵友”、“赵瑜”这些翻译,还有个离谱的“丁油”,但再离谱也离谱不过“及第师傅”这个扯淡的名字。原版剧集里,昴一直称呼他为“周瑜桑”,也就是加个敬称“さん”。顺便一说,“周瑜”这个名字是官方给的。
周瑜
周瑜的女儿,也就是女主角,叫做“周梅丽”,这同样是官方名。看原版你就会发现,昴一直叫她“メイリ”。这里必须要说,原版配音里昴和梅丽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可不是一次两次,你听国语版很多梅丽责备昴或是对现状感到焦急的台词,其实原版都是梅丽在担忧地呼唤昴的名字……国语里梅丽的配音好似野原美伢,活生生一个家庭主妇,哪有童真少女的感觉呢?你把铃木园子的配音找来也比她强啊。
周梅丽
比如面具厨师那一集,梅丽在晕倒前和醒来后第一反应都是呼唤“昴”,而国语版把这些细节都删了,估计他们自己也觉得经常“小当家”这个蠢名挂在嘴边尴尬。又比如昴和梅丽下象棋的时候,原版梅丽只是嗔怪“昴你真是的”,而国语就成了“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啊”。
昴怀里的梅丽
再说所谓的“十全大师”,官方给出的名字是“罗鋈”,曾经以讹传讹成为“罗添”,其实只要听原版配音就能听出来,大家都叫他“ルオー大師”,基本就是“罗大师”或者“罗鋈大师”。至于十全是什么玩意儿,我也不知道,“及第”好像是水饺,“十全”大概不是饺子吧。
罗鋈大师
最后是最悲催的一个,“阿Q”,这个上海料理界大佬的儿子,居然成了断子绝孙的阿Q。他的名字,叫做“唐三杰”,你别管这名字傻不傻,或者跟“唐三藏”、“唐三彩”有没有关系,他就是叫“唐三炮”都比阿Q好听。唐三杰虽然是配角,但在后期剧情中戏份不小,靠着弹跳甲鱼汤击败了洛可这算大功一件(当然人家是为了救自己老爹),更是出现在了OP3的动画里,成为了主角团的一员。值得一提的是,唐三杰在原版有少年、青年两个声优,台配国语则没有。
唐三杰
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四郎,虽然他的名字没有翻译错,但他对昴的称呼是“マオお兄”,也就是“昴哥”,证明四郎也并非只会耍贱,他对昴很是尊重。
最后是主角团里另外两位,解鲁和雷恩。台配国语把“解鲁”简化成“解师傅”还说得过去。
解鲁(右)
我认为他们干的唯一一件人事儿就是“雷恩”这个名字,太绝了,瞬间就把土不土洋不洋的名字变成了富有中国气息的“雷恩”。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原版他叫“レオン”,直接听起来像是狮子,虽然这大哥发型也确实像。但我每次听到“レオン”,第一反应都是“レオ”,有一种看雷欧奥特曼的既视感,更是会联想到小李子和梅西。
七星刀雷恩
可以说,“雷恩”这个译名是台配国语里为数不多,不,屈指可数的亮点。
为了宣传自己公司的产品,强行把原作中绝大多数主要人物的名字改为公司产品的名字,以至于误导了数以千万计的观众,这种无耻至极的行为不应该只因为“年代”或是“情怀”而被原谅或者无视,统一公司应该永久被钉在动画史的耻辱柱上。要想宣传,你就学世嘉那样,把自己旗下的产品拟人化,做一个小当家方便面和嘟嘟香肠闯天下的智障故事,别管有没有人买账,至少这算是件正事。
世嘉主机娘
说了这么多,我们不难发现,台湾配音或者译制有它积极的一面,很多作品也是通过台配国语或者台湾汉化走入我们的视野的。但从整体来看,台湾的配音早已与过去是两个东西,汉化译制也并不符合我们的需求和审美,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玩家要求繁中的游戏也要出简中(个人认为港中比台中强)。
距离曾经的字正腔圆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抛开情怀来讲,现在的台湾配音或是译制作品,是否符合你我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MINATSU 原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