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惯了恐怖游戏中面容丑恶的鬼怪,听惯了恐怖游戏中阴寒发毛的背景音乐,当我们以为再可怕的游戏也莫过于此的时候,你还听说过一种心理恐怖的游戏吗?
无需惊慌的追逃,无需突袭的怪物,却能在故事的进行中将你慢慢带入一个折磨、绝望的恐惧心理世界,当你意识到时,已经深深陷入了毛骨悚然,细思恐极的深渊。
《光之镇》——噩梦疗法摧毁的一切
在《光之镇(The Town of Light)》游戏里,玩家扮演的主角是一名患有精神分裂和失忆症的16岁少女,她被囚禁在一所精神病院里,为了寻找失去的记忆,她在一个叫“Renee”的声音的帮助下,企图逃离这个恐怖的病院。
但是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个逃脱类的恐怖游戏那你就错了。这里没有面目狰狞的僵尸,也没有血肉模糊的鬼怪,整个游戏仿佛只是在记录着你治疗精神病的经历。
游戏中经常出现梦境般的场景,也就是少女失去的记忆,而现实与梦境之间的不断交错,会让玩家越来越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回忆。在逐渐拼凑出零碎的记忆,精神病院的真相浮出水面,监禁治疗、癔症、家庭阴影……沉重的事实让玩家越发陷入游戏中充斥着的那股压抑和绝望的氛围。
而这个游戏最可怕之处不是阴冷的背景音乐,也不是残破瘆人的画面,而是因为这是一个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故事。
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某精神病院的虐待事件。当时为治疗精神病患者,有医生研究出了一种“高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冰锥疗法。
这种手术很简单,将冰锥从病人眼眶上方插进去,捅到大脑前部,医生根据经验捣两下,捣烂了就搞定了。这种手术其实意在将精神病患者的前脑叶白质去除,但手术成功后,病人会变得几乎失去了一切的感情,失去了主观意识,变得迟钝、麻木、呆滞。
而因为这种噩梦般的疗法,使得当时的精神病院都变成地狱般的集中营,不少正常人也会被当作病人强迫接受手术,并且被永远囚禁在病院里不准离开。也正是因为背后有着这样一段恐怖、悲哀的故事,才使这个游戏更加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恐惧感,整个游戏全程都在狠狠地折磨着玩家的心理……
《以撒的结合》——妄想还是现实?
《以撒的结合(The Binding of Isaac)》单看画面也许会以为这是一个Q版画风的冒险RPG游戏,但随着线性故事的往后发展,玩家会发现整个游戏都是源自主角以撒的精神世界,从最开始以撒逃避妈妈的追杀,到以撒打败妈妈的腿,却在以为危机结束时画面一转,妈妈持刀破门而入。
妈妈为什么要杀以撒,妈妈对他做过些什么?为了能了解故事的全貌,玩家需要不停地打败每一层迷宫的boss,寻找线索,然而在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发现,许多道具都暗示着以撒曾经的悲惨遭遇。
九尾鞭、晾衣架、烂肉、钉子,而以撒作为武器的却是眼泪。
这些悚然的道具都在告诉玩家以撒其实长期遭受着母亲的虐待,迷宫的boss从妈妈的腿,到妈妈的心脏,到最后最终boss变成了自己。
以撒的一生都在受虐的恐惧和绝望中度过,却在最后惊觉自己才是罪恶的化身,家暴与自责使得游戏的结局只会走向bad ending,不同的只是选择面对这个残忍的世界还是就这样死去以获得解脱。
这个游戏其实来源自圣经中的故事,故事里上帝命令亚伯拉罕牺牲自己的儿子以撒以表忠心。游戏中的母亲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游戏开篇的旁白同样告诉了我们以撒妈妈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让她献上自己的儿子。但当玩家拼凑出故事的真相,才是疑问的开端,这一切究竟是以撒的妄想还是现实?
《弗兰的悲惨之旅》——寻找真相还是自我救赎?
《弗兰的悲惨之旅(Fran Bow)》游戏开始于10岁的主人公弗兰目睹自己父母死亡,她开始变得精神失常,昏迷后醒来发现自己被关进了儿童精神病院。
每当她吃下随身携带的药,她便会进入一个恐怖的世界,里世界的画面十分血腥残暴,这种表现手法与《寂静岭》中表里世界的设计很相似。
随着谜题的逐渐揭开,这个故事中隐藏的关于社会关于儿童的现实问题也会清晰地呈现在玩家眼前,如猥亵儿童、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玩家在游戏中会面临艰难的抉择,直到最后玩家会发现更加骇人的真相。
这个游戏的剧情主创Natalia Figueroa曾经透露过,这个故事跟她的童年经历有关。
“《弗兰的悲惨之旅》可以看做是我的半自传。每个人在我们孩童时都可能遭受一些痛苦的经历,一些人只会选择去隐藏这些痛苦,但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我们能感知,我们会害怕。我觉得我们要学着去面对痛苦,所以我要将这些痛苦表达出来。”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鬼怪,而是人类的心理,正因为这些游戏不完全是杜撰的,才更能让玩家代入其中,被压抑着精神,被折磨着心理。
再恐怖的游戏死了尚且可以重来,但是恐怖的经历是一次都不想体验的。
希望一切的悲痛、恐惧、绝望都只存在于游戏里。